作者:吳孔琪 諮商心理師|任林教育基金會講座內容整理

E-port兔,悄悄話
孩子滑短影音、問作業找 AI、聊天也丟給機器回:很多爸媽都在同一個畫面裡, 卻發現自己說的話,越來越像背景音。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看見, 在 AI 和演算法這麼吵的時代,父母怎麼不要在孩子心裡「消失」, 也一起想想可以從哪裡開始改變。
一、當爸媽變成「背景音」的三個日常畫面
很多家長在講座裡分享,自己其實不是不關心孩子,只是很無力:
- 孩子對著手機笑得很開心,轉頭回家人時,只剩一句冷冷的「嗯」。
- 功課問 AI、報告請 AI 寫,對需要一起討論、動腦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反感。
- 談家庭數位規則,從好好講道理變成吵架,最後乾脆不講,只剩沉默。
這些不是你失敗,而是 演算法真的太會抓住注意力。 如果我們只把焦點放在「要不要用 AI」「一天幾小時」,會很快就陷入拉鋸戰。 這場分享想把焦點拉回來:孩子到底從 AI 身上得到什麼,而他又少了什麼。
二、AI 為什麼這麼黏人,卻不會真正愛他?
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AI 很像扮演了三個角色:看起來像爸爸、像媽媽、也像大人, 卻都是「假版本」。
1. 像爸爸:給方向,但很容易一本正經亂講
AI 回應的口氣很穩、條理很清楚,會給步驟、給計畫,感覺很像一個理性、有規則的大人。 對迷惘的孩子來說,這很有安全感。
問題是:AI 很會用很認真的口氣胡說八道。 世界原本很複雜的問題,被它包裝成看起來「有標準答案」, 孩子久了會以為「人生可以被簡單解決」,對不確定和模糊變得更沒有耐受度。
2. 像媽媽:永遠溫柔、不生氣、不拒絕
不管你跟 AI 說什麼,它都可以用你指定的方式回應: 「像媽媽一樣安慰我」「用很溫柔的口氣鼓勵我」。 它永遠不會翻白眼、不會說「你很煩」,也不會累。
這種一直被認同、被肯定的感覺,會讓人很舒服, 卻也在默默餵養一種膨脹的小宇宙: 我說的都對、世界應該要照我的感覺走。 於是,孩子回到真實關係裡,就更不能接受衝突與不完美。
老師形容:這很像一杯無限續杯的甜到爆的糖水, 喝起來很爽,卻越喝越渴,回不去清水的味道。
3. 像大人:有能力,卻沒有良心
真正成熟的大人,會分得出對錯,知道什麼地方要踩煞車,願意為後果負責。 AI 不會。它只是把你給它的東西放大處理。
如果有人把很黑暗、毀滅性的想法丟給它,AI 也可能認真提供「實作方法」; 對情緒脆弱的人來說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 它看起來像冷靜的大人,其實是沒有良心的放大器。
三、父母可以做的三件事:規範、情感、成熟示範
好消息是:父母能做的事,AI 做不到。 吳老師把焦點放在三個方向,都是可以一步一步練習的。
1. 建立穩定、一致的規範(幫孩子看見邊界)
- 先照顧「一致性」再談「嚴不嚴」: 規矩不要跟著大人情緒一起忽大忽小。今天累就放任、明天有力氣就很嚴, 只會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。
- 不只看時間,更看內容: 使用時間可以參考專業建議,但更重要的是「他在看什麼、拿 AI 做什麼」, 有沒有暴力、色情、詐騙等風險。
- 從「警察」變成「共同管理人」: 監控不是為了抓壞人,而是陪孩子一起學會在有限的邊界裡使用自由。
2. 成為可以承接情緒的那個人(讓家裡有地方放脆弱)
- 精心時光(Quality Time):每天或每週留一小段專屬相處時間,放下手機,專心聽孩子說話。
- 創造家庭儀式:固定一起做一些小事,例如吃早餐、散步、看電影,讓孩子知道「家一直在這裡等我」。
- 建立兒童共玩社群:讓孩子有固定玩伴與團體,在真實互動裡練習合作、衝突與和好,而不只對著螢幕。
- 父母支持團體:大人也需要被理解,和其他爸媽交流、減壓、不孤單,才更有力氣照顧孩子。
- 增加與大自然的連結:常帶孩子去公園、山海或社區綠地走走,讓身體動一動,心情和神經系統都安定一點。
3. 示範一個「會為選擇負責的大人」
- 不逃避衝突,但用可對話的方式: 成熟不是永遠和氣,而是可以清楚說出自己的立場與界線, 也願意聽對方怎麼想,一來一往慢慢調整。
- 承認自己的有限,跟孩子一起學: 在 AI 時代,父母不可能知道一切。 可以直接說「這題我也不太懂,要不要我們一起查,一起看 AI 有沒有講錯?」, 把自己放在「一起學的人」的位置,而不是全知的權威。
- 示範怎麼為錯誤負責: 大人也會滑手機太久、也會失控對孩子發脾氣。 願意道歉、願意調整,就是最好的身教。
四、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力氣留在關係裡
很多爸媽聽完分享都會說:「我知道這樣比較好,可是我真的好累。」 這句話本身,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覺察:我也需要被照顧。
任林教育基金會一直在推的,是愛與覺察: 看見自己的狀態、承認自己有限,願意尋求陪伴, 比硬撐著當「完美父母」重要太多。
當你願意多為自己安排一點支持(諮商、團體、朋友對話都算), 你就比較有可能在孩子的生命裡,長期而穩定地存在。 AI 不會愛他,但你可以。 而你的愛,真的只有透過關係、透過一次次的靠近,才有機會被感受到。
本文根據任林教育基金會邀請吳孔琪諮商心理師之講座內容整理,經編修後發布。
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