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林教育-薩提爾的溝通應對姿態

任林教育, 家長導航
, , 家長, 高校生活

目錄

E-port兔,悄悄話

維琴尼亞·薩提爾提出的四種不一致溝通姿態,強調親子溝通中的共同心聲與挫折。家長和孩子常覺得「說了也沒用」,互相無法真正聆聽與理解。文章探討了家長內在的成長和自我療癒,強調一致性溝通的重要性,鼓勵家長在覺察自身影響後,選擇更適合的溝通方式,建立和諧一致的親子關係。

在親子關係的溝通與互動裡,我意外的發現父母和孩子,有那麼一句是雙方共同的心聲與挫折,那就是「說了也沒用」!

    每當我把這樣的觀察回饋給一方,他們總是覺得驚訝,反應是:

「是我在說,他沒在聽吧!」

「怎麼可能」

「所以是我錯了嗎?」

    我總是從他們的回應中,感受到複雜的思緒和難過與挫折的心情。然而,深究探索內在雙方想要的,共同的期待是:

「我希望他(父/母/孩子)能真的聽到我說的」

「我希望他能理解我、接納我」

「我希望他能感受到我的用心和努力」

「我希望他能認可我、愛我」

    即使是家長,靜下心來貼近自己的心,我們何嘗不是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和用心,並且認可我們的付出和價值!其實我們要的都是一樣的,差別就在我們有「管教、養育」的責任和義務,孩子則在「成長學習、犯錯、適應、認識」自己、為自己選擇與負責,親子關係,對家長來說,是一個「照顧、帶領、合作、支持、放手、陪伴」的循環過程。

   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鼓勵用體罰和打罵的管教法,父母總是苦口婆心的說,學習很多的方法,失控時頂多罵,或者冷戰,當然還是有少數父母會在失控的狀態中,說出或做出傷害孩子身心的話語行為,但是,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願意尋求外界資源,嘗試修復關係;然而,即使如此,總還是不免會以失控、控制、被拒絕、孩子還是做不好而告終,如果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,恐怕會以衝突、摔東西、成癮、疏離來拒絕和我們溝通。這是非常多家長難過與無助之處。

維琴尼亞·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女士是美國家族治療師,她和上千個家庭工作,她觀察到家庭之間的溝通互動,常常以不一致的方式呈現,明明是關心孩子、愛孩子,卻總是在焦慮和生氣,用擔心要求指責的方式,使孩子做到正確的行為,這樣的多重訊息,常使的孩子搞不清楚父母是愛我,還是討厭我,是對我有信心還是認為我沒能力。她也觀察到很多父母自己也曾是受傷的孩子,懼怕自己的父母,不想跟自己的父母一樣,從小壓抑自己的感受,學習不同的方式,但面對孩子,遇到某些狀況,自己竟複製和父母一樣的方式,因而內疚又無助。另一個常見的普遍現象,當我們自己內在沒有真正的長大,過去一直想得到他人的認可,成為父母後,仍舊會想得到長輩、孩子的認可,這個未滿足的期待,一直影響著自己,也使自己處在焦慮緊張的狀態中,做許多事來避免「我不夠好」的感覺,並且得到他人認可,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在這樣的狀態中,學習到滿足父母親的期待,而壓抑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。

    這些「多重的訊息」、不自覺的「複製」、「未滿足的童年期待」,常常就是干擾我們聆聽孩子、引導與陪伴孩子的原因。身為父母的我們,可以協助自己的就是「覺察、承認、接納」、「重新選擇」、「一致性的表達」,很重要的是學習療癒自己過去所受的影響。

    本場講座,將介紹給大家的是:

一、四種不一致溝通姿態,以及姿態底下的可能的感受、規條、未滿足期待、自我狀態

薩提爾女士提供「四種不一致溝通姿態」的類型,幫助我們覺察我們複製或習慣用哪些溝通姿態在應對孩子,這四種類型包括: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、打岔。這四種溝通姿態都蘊藏了我們從小到大的價值觀、規條,以及自我價值,也傳遞出我們許多不一定符合自己和孩子的期待,當我們可以覺察自己不一致的溝通姿態,我們比較能夠用現在成人的眼光,重新選擇一致性的溝通方式,給孩子清晰明確具體的訊息。

二、覺察過去對現在的影響,療癒轉化自己,並重新選擇適合現在的溝通方式

我們也很可能可以從這個慣性的姿態中,發現過去烙印在心底的害怕、負向自我、束縛,譬如「不應該生氣」、「女人應該聽從男人」、「沒錢的人就是沒用」等等,若我們的心靈深處有這些烙印,我們很可能會發展出過度壓抑或過度努力的自我,表現在工作/伴侶/父母角色中,影響了我們的關係,覺察到這個影響,我們便有機會療癒自己,幫助自己卸下過去的不安,以高自我價值的狀態,成就現在父母的角色。

本文皆已取得作者同意公開,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使用。